瑢属什么五行?
五行属火,喜水金,忌木火土多。 玉牒大诰曰:“日者,太阳之精,受气元始;月者,太阴之素,含气太虚。”故日、月者,天地之精华也。然其变化,亦何常之有乎!如《礼记》谓“天圆如弹丸,盖谓阴阳升降,如弹丸起落,非谓天之形状果圆如弹丸也。”《周礼·考工记》云:“车舆之制,方所以行之规,圜所以载之器。”是日月形圆,因载之器也。
又曰:“地者,球体而中空者也,如蛋焉。”又曰:“山,块者也。”是以《易·说卦传》言“艮为山”,不言“山为艮”也。如是日月在天空如弹丸起伏,大地山川在中间隆起,故曰:“地中有山。”又曰:“月望则海水泛。”注曰:“望之日,月亮一毫不见,惟中有一黑影,此海水之上也。”夫大海之中,只有一黑影子,明系月亮盈亏之象。
故古诗云:“暮投石家桥,夜泊山海关。少妇未着衣,独拥寒灯眠……醒来两眸子,泪波浑相连。”又唐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月照人间,无间冬夏。
且月光之下,惟见天地间一团清水,更无别物。故古诗云:“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松风吹解带,明月落书窗。”是月光之景,惟见于晨夕。若在昼间,非特空中无月,而且四下里光明坦夷,并无纤毫阴影。故唐诗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又有“千峰碧林树,一昼春风晴。”是日光与天气常然,并无异常处。 然而阴阳消长,如昼夜往来,每月则有阴盛阳微之时,又有阳盛阴微之候。《黄帝内经》论之甚详,谓当以冬至为一阳生之初,夏至为一阴生之际。自冬至临,白昼一天比一天加长,夜半一年比一年缩短,至清明,阳气升腾,白昼渐长,夜半消尽。自清明而至夏至,一阴生芽,白天渐短,夜半复长。自夏至而来,阴气盛极,白昼缩短,夜半增长。自处暑而至秋分,阳气渐长,白昼渐长,夜半渐消。自霜降而至立冬,一阳升腾,白昼加长,夜半消尽。自小雪以至大雪,阴阳相平,昼夜均长。自冬至又来,一阳生发,白昼逐日加增,夜半逐渐削减。如此上下循环,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