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年量化宽松政策?

简华亿简华亿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题目太大了,我尽量把问题往小里缩,并给出一个我有限的认知范围内的答案。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理念上的区别,在经济学中“量”一般指某个时期(通常是一年)的某种经济变量(通常是货币或财政政策变量)的数量;而“宽”则是指这些变量的扩张力度。据此我们可以说“量化宽松”就是政府以极低的价格(近似0利率甚至负利率)大量购买金融资产(主要是国债)的行为。而货币政策中的“宽松”则是包括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在内的一整套政策的组合,通过调整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来改变市场的预期,进而起到稳定宏观经济的目的。当然,为了增加货币政策执行的透明度,避免市场的误解和恐慌,央行往往会在发布政策时说明是采用哪种工具,以及各工具的使用规模如何。

中国的货币政策史可以追溯至1998年的汇改,当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实现了并轨,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放弃了之前的人民币官方汇率制度,取代它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为中国经济的崛起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也同时带来了输入性通胀和高杠杆风险。为应对这两大问题,从2010年起,央行开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上调了两次,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2010年初的21%上调到2012年底的35.7%。这直接导致了社会融资成本的上升和个人信用违约风险的增加。为了缓和这种紧缩的力度,同年(2012)年底,中央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同时降准降息,企图以总量工具和价格工具相结合来达到稳增长、保就业的目标。然而这一次试图量化宽松的尝试失败了。

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国际层面。自2008年金融危机起,世界各国都开始着手推行量化宽松的政策。美国作为此次危机的发源地,在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的带领下率先实施了量化宽松的政策,伯南克也被称为“Quantitative Easing (量化宽松)之父”。他提出的资产负债表效应理论认为,由于持有货币资产的收益几乎为0,人们对现金流有偏好,因此如果央行向市场投放资金,人们会倾向于用这些资金去购买资产,从而推高资产价格,降低通胀水平。为了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欧洲和美国相继进入了后量化宽松时代——即虽然央妈们停止购债但维持极低利率的水平不变,市场预期继续被强行压低,资产价格继续被强行抬升。在这一背景下,国际资本迅速回流发展中国家,我国也深受其害,2010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出现了通缩压力加大、物价下跌过快、产能过剩加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10年12月央行将存款利率上调了0.51个百分点,这是自2008年年中以来首次上调利率,也是央行实行紧缩政策的信号。

至此,我们将时间拨回目前国内的历史境况。众所周知,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通胀水平居高不下(CPI连续数月超过5%),产能过剩严重,进出口贸易顺差大幅减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就业指标下滑明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已经是势在必行。为此,国务院发布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要加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促进增长。

在此背景下,预计央行还会再度使用数量型工具,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票等。虽然这些工具已经使用过多次,效果也有限,但仍然是我们当下唯一能既快又有效率地调控经济的方式。至于价格型的工具如上调存款利率和贷款基准利率,考虑到企业和居民的还贷压力已有增无减,此时上调利率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有可能加深经济运行的恶化程度。在可预见的未来,利率仍然维持在极低水平的可能性较大。

马志浩马志浩优质答主

实际上量化宽松政策在中国并非一个陌生概念,其实在11年前,中国就曾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和2003年先后两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000、2001和2002三年也多次下调利率,这一做法实际上就是所谓的量化宽松政策,即通过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引导和调节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为中国经济应对2003年非典和后来的经济过热及通胀做了充足的资金准备。

201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至7%,通货膨胀率较低,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处于历史低点,实体经济存在过冷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政策,包括三次降息和四次降准。而随着中国股票市场去年下半年的大幅下挫,中国政府先后在去年8月和今年1月进行了两次国家托市行动,在这种情况下,降息降准的量化宽松政策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中国央行在2015年共有5次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5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