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字五行属什么?
“兜”字的五行为水,繁体写作「兜」 1.本义为衣袋;包藏、包容之义; 如《广韵》《集韵》均作“斗口切”“都侯切",均为“都幽切”;音同“兜”。(以反切法查古注音)
2.又通“兜”: 如《玉篇·衣部》:“兜,兜鍪也”;“兜鍪”即盔帽:《广雅·释器》:“兜鍪,盔也;"王念孙疏证:"兜鍪,谓古之兜鍪,即今之兜鍪也…兜鍪与鍪古今字耳";《诗•豳风•七月》注:“兜鍪,古者行军以兜鍪接雨",陆德明《释文》引《说文》云:“兜鍪,鍪或作兜',军行蔽雨具也,一名笠子’”;据唐颜师古考证:“鍪是古者行军旅中著之兜鍪谓之鍪,后人因加系带,乃别制笠而谓之笠矣”…兜鍪即为“笠子”,故又可训为“笠”,可引申出“蓑笠之类覆盖物"的意思来:《易.需卦传》有“需于沙,有小沙;“小沙"指的就是一种用细竹蔑编成的笠盖:《后汉书·舆服志下》载有“青笠""棕笠":《礼记·郊特牲》曰:"笠狭而冠宽":“笠狭”指的即是“兜鍪”。
3.再一引申为包裹;收藏义 : 如《说文新附·勹部》:“兜,囊也"(《说文解字系传》卷十亦收录此义);《广韵.东韵》:“兜,覆也”,《玉篇 •阝部》也有类似的解释:"兜,裹也","兜"亦可训作"包笼" "收括"之意;《庄子》中有"犹有蓬之心也夫!"(《中庸》引)蓬心喻人心不明,《论语・公冶长》有“朽木不可雕也”(《孟子·尽心上》亦有“焚薮而田"之语),《韩非子·显学》有:“楚人削竹以为竿"之谚:可见“兜”在此处可以理解为“包拢" “收容"之义——所以孔子才斥冉求为败家子罢?
4.转而又有了隐藏,遮蔽和围堵等意思 ——这是由前一个意义发展而来: (1)“遮掩,蒙混": 《广韵.冬韵》有“兜,掩也”,《史记·曹相国世家》曰:“参如秦见,辞孟厌即上所游宦事人”,裴駰集解引晋张晏之说:“欲避其名,故匿‘游宦’”:(其实按我的看法,曹参此举倒颇有几分幽默感呢……)
另外,上文已提及了“兜鍪"即头盔的涵义,此处不妨提一下:《水浒传》第三十六回有林冲被杨戬调往北京担任教头的情节,书中写道:“当下朝廷差这个人来,赐与林冲此套军器……”这里的"兜鍪"就是头盔,同时亦可看作是"头"的象征,故而后来才有《金瓶梅词话》第四十五回所写的“那话儿直灌下去”这样的比喻。
(2)“环绕,阻挡": 这里主要是由前一含义引申而来的,具体来看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遮挡,遮盖":从前的“兜鍪"在这里就又可以理解成一个类似于盾牌的道具了:这种形状的东西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盾牌,比如前面提到的“盔”便是一种用于掩护战士头部免受伤害的金属防护器具:《左传•定公二年》记载了一个故事:吴国人想攻打宋国但又不愿让鲁国参与此事,于是派使者前去探听消息,没想到鲁哀公竟一口答应助吴伐宋:《史记正义》引《左氏》:“吴师遂行,使季康子使告于鲁",又引《吴越春秋》:“吴王令使者问于季康子曰:‘子有宝乎?寡人慕而欲之"'。很显然,这里的使者所持之“宝"正是用来挡住箭镞的"兜鍪”——当然这也可以视作是对“盾牌"的一种隐晦表达方式罢了;另一种情况下,便是将“兜”理解为像灯笼一样的装置:因为灯笼具有照明之用,且多挂在门两旁,因而也可起到阻拦行人通过的作用。此外还有一种用法值得注意,那就是把“兜”看成是一个带有圆顶的房子或者亭阁之类的建筑,这样一来它就可以很好地充当起“障碍"或者“屏障"的角色来了— —这在古代诗词里经常出现,就不在此赘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