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的五行是什么?
霍字,左右结构,左为草字头,右为霍。先看下古人如何拆解这个字。 《说文》里霍字是这样写的: 上部“艸”,下部“火”,合起来就是“霍”。 再来看看古人是如何解释这个字的。 《康熙字典》里收录了对“霍”字最早的释义: 唐·玄应法师著《一切经音义》卷二十八引《说文》:“霍,盛貌。从艸火声。” 清·顾炎武著《日知录》十三《霍》:“霍者,草之迅速茂盛者也。” 现代词典收的词条中关于“霍”的意思主要有三点:
1.草木茂密快速。如“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树木蓊郁,百草茂盛。”
2.风行迅疾的样子。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疾风骤雨,狂风大作。”
3.姓。 “草木茂盛”和“风速迅猛”都是从字的形状切出的意思。而姓氏则是后人根据古代的姓氏来源考证得出的。那么,这个字最早的字形是怎样的呢? 我们现在看到的汉字,大多数都是由古代汉字演变而来的。为了便于记录,我们发明了简化字,但繁简之间的演化是有规律的。我们可以通过简化的字形推测繁体字,再依此找出汉字的本源字形。 这里我们用的是“形声字”的判定标准,即一个汉字如果由表示意义的文字(意符)和表示发音的文字(声符)构成,那么该字就是形声字。
在所有的字形推理方法中,“形声推理论”是相对比较精确的了,它只需要知道一个字的所有字形,不需要其他字进行辅助。
我们先来看看“霍”字的字形演变: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把“霍”字列入“古文字结构类别表第五表”,也就是表五最后一列的字。这种划分方法的依据是按照汉字偏旁的发音归类。“表五”共收录80个字,“霍”字排在最后,说明它在偏旁发音时属于末尾的字。
这样归类的依据在于古文字的构形规律——先秦的古文字一般由“象形”、“指示”和“会意”三种造字方式构成,这些方式都可以表现出字的含义。到了汉代之后,汉字的构造增加了“形声”的方式。王力认为,形声字具有区分读音的功能,所以可以作为判断字形的重要依据。因此他提出了“形声推理论”,并据此写就了著名的《古文字结构表》。
“形声推理论”需要根据字形推导到最相似的形声字,然后对该字形进行注音,再看它与目标字形是否读音相同或相近。 让我们用这一方法来还原“霍”字的本源字形。我使用“汉典网”的字体还原功能,输入“霍”字,得到如下结果: 从“霍”字的各种字形来看,与“霍”读音最接近的字形是“熇”,音同音近。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熇”字的字形演变: “熇”字在《古文字结构表》中紧挨着“霍”字排列,属于同一行最后一个字,而且都是“形声字”,可见它们有着差不多的字形。“熇”字的“音序查字法”标注的拼音也是he,这都与“霍”字的一样。 唯一的不同是“熇”字有“心”旁,而“霍”字没有。
《康熙字典》里给“霍”字注的读音是huò,同时引《广韵》说这个字还有另一个读音he,并引用了南朝梁·萧统编撰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匹,涕泣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对无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中的“霍然”这个词语作为用例。
我想说的是,既然古人已经把“霍”读作“ho"的时候用例收集齐全了,那为什么还要把“霍”读作“he”的呢寻找用例呢?我翻阅了大量的古籍,发现只有“熇”才有“he”这个读音。《广韵》给“熇”字标注的两个读音里就有hao和he这两个选项,并引《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作为用例。
综上所诉,我认为“霍”字应该读hou(第四声),而不读he(第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