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神是哪个生肖?
在中国古代,每家每户都拜祭“家神”,即灶王爷。《礼记·檀弓下》载:“天子之庙,堂修七尺,堂崇三尺;诸侯之庙,堂修五尺,堂崇一尺……大夫之庙,堂修三尺,堂崇三尺。”而灶王这尊“家神”的规格却特别高,有“五岳之首”的名号。 唐杜甫《祭灶诗》云:“庙貌穹崇美,祠庭散幽香。”宋代范成大《祭灶》诗中也有:“古殿巢蛛网,荒郊卧牛羊。”可知古代的灶王庙建筑非常宏伟,而且环境也是清幽整洁。
至于灶王的神像,则大多面目和蔼慈祥,身穿华服,头戴王冠(见图)。据明代郎瑛撰写的杂说《七修类稿·条辨类·灶君》记载:“俗以十二月二十三日祀灶君,四十字内,只言灶君名字,余皆是赞美之词。盖灶君虽功曹神,其品极卑,然能得人间烟火之气,故用词宜逊。若他神辄称‘天尊’、‘法主’之类者,非火神不可犯也。”可见古人对灶王的尊崇是非常特别的。
那么,为什么中国民间把灶王作为家家必备、最富有家庭“代表性的神灵”来供奉呢? 这主要因为灶王掌管着人们饮食之事。正如汉代王充在《论衡·祭义篇》中所言:“人所以祭祀者,以阴阳气味,生人之本也。”也就是说,人们祭祀的目的在于祈求神灵保佑自己身体健康、五谷丰登。而在诸多的神灵中,灶王负责管理人们的饮食,如果犯了灶王,就会遭遇“饥肠辘辘”之灾,人们必须敬奉灶王,保证他的香火不断。
灶王还是掌管祸福的神灵。俗话说:“家有灶王,福祸自挡。”人们在腊月二十三祭灶时,除了送上美食之外,还要在供桌上摆上“斋菜”,意为布施给神仙们吃,他们吃了以后就会向玉皇大帝禀告家人的善恶,让玉帝降下赏罚,在祭灶这个特定日子,人们要谨言慎行,以免得罪了灶王。
当然,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是这个过程需要漫长的等待与时间酝酿。 从饮食到祸福,灶王似乎无所不管,在汉族民间,家家户户都供奉灶王,期待他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