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是代表什么生肖?
“廿”是指农历二月。 我国古代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作为纪年,用干支表示的年份简称“年份干支”或“干支年”。 如1895年的干支是乙未,2003年是癸未年等。
以立春为界,一年有“大年”(春节前)、“小月”(春节后)之分。 正月、二月、三月……十二月均为“月”。每三个月为一节,如清明谷雨之间为清明节,立冬小雪之间为小雪节气等等; 每个节气包含两个节气,共十五天。每个月有两个节气,一年就有二十四个节气。 二月就有“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四个节气。从立春到春分这段期间就被称为“立春二十四节气之第二个月”即“寅月”“仲春”; 三月则有“清明”“谷雨”“立 夏”三个节气。所以三月的别称就是“辰月”“孟夏”。 以此类推,十月就叫做“亥月”、十一月叫做“子月”、十二月叫“丑月”。
那么二月就叫做“寅月”或者“仲春”。 “季春”“暮春”指春季的最后一个月——三月。“孟夏”“盛夏”则指夏季的第一个月——四月。 因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习惯用农历,而农历是一颗行星的运行周期确定的,因此“月”的概念在农历中就不太准确了。
于是古人根据月亮圆缺变化划分“月”的过程如下: 月初,月亮由缺口逐渐变成满月,为“望日”,这个月的第一天的别称就是“朔日”。 随后,月亮由满月又变成新月,称为“弦日”。这个月的最后一天就叫“晦日”。 这样每月第一个天干、第二个天干……与农历中的“弦日” 和“晦日”相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