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相思结局是什么?
“杀相思”是《大宋少年志》的结尾,同时也是《大宋少年党2之诸君莫走》的第一个故事。 故事开始于北宋末年,汴京城里,一群身份各异的少年,因为各自的不同目的,相识了。 因为“广阳散手”和“百晓生书”的出现,让这些原本没有交集的少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们中有人因被猜疑而离开,也有人为了心中的信念留在汴京,还有人就此离乡背井,开始漂泊…… 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一句无关紧要的诗—— 秦观作《春情》,写尽相思:“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世间多少痴情种,看见此情此景,应该知道‘相思’二字为何意了吧!” 但“杀相思”的结局却出人意料之外: “我”(宋仁宗)将“广阳散手”的称号给了夏原吉; “我”还告诉夏原吉,王宽与杨士奇已经将“百晓生书”送到张太后手中; 王宽的死并非意外,而是杨士奇做的局。 而赵简的死更是意料之外的结局,按照原著小说的设定,赵简最后应该会和薛映一起回到西平府。 但电视剧改编了这一结局,以“赵简得知自己的母亲因他而病倒后,匆匆离家赶去探望”作为结局。 用编剧李楠的话来说就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其实“杀相思”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它其实是在暗示着“大宋帝国”的覆灭。
从“元祐更化”到“绍述新政”,从“联蒙抗金”到“蒙古入侵”,从“郭家女复仇”到“钦廉叛乱”,再从“海陵南征”到“红巾起义”,最终导致了“崖山海战”,南宋灭亡。 编剧李楠在回答剧迷疑问的时候说,这部剧中有一个“无法摆脱的宿命”,就是“大宋终有一统之殇”。
这种“一统之殇”其实是贯穿了整个宋朝的历史,北宋的“澶渊之盟”,南宋的“隆兴和议”“绍兴和议”,都是外族入侵、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史。 这种“一统之殇”还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感,即“华夷之防”。 宋代的文化是非常开放的,除了儒学以外,还有佛老等杂学。但对外族,无论是女真贵族还是鞑靼蒙古,始终存在着种族优越感。
虽然“华夷之防”的观念存在于整个古代中国,但是宋代是最明显的一个时代。 从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到周必大的《二妙集序》,从《清明上河图》到马可·波罗游记,都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李楠说,宋朝是一个“非常自信但又非常彷徨的王朝”。这种“自信与彷徨”恰恰也是宋徽宗赵佶想表达的,所以他才会题写“中兴之象”给开封。 “杀相思”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中兴”年代的中秋节里,而这个中秋节,正好也预示着“华夷之防”的开始—— 元寇来袭,蒙古铁骑踏破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