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为何结局悲惨?
提起李斯,多数人想到的可能是“巨鹿之战”、“三寸舌亡秦”等典故。作为秦朝著名丞相,李斯一生的经历可谓精彩,起初仅是吕不韦的仆从,后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被举荐给秦王。在秦国,他一路扶摇直上,颇得秦王信任,最后逼迫王后嫪毐入宫,又将王弟嬴信流放到蜀地。但在秦朝即将统一天下之时,他却因与秦王家争权,最终落得个腰斩于市的下场。
在《秦简》中,有一篇佚名作者的《李斯列传》。在书中,作者毫不掩饰对李斯的厌恶之情;而到了《史记》中,李斯不但有了列传,与郑国、屈侯鲋合为一传,甚至在《史记》中,李斯的形象也较为正面,甚至孔子也曾对其评价颇高。可到了《汉书》中,对李斯的评价却截然相反。
在《汉书》的《贾谊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夫疏之于臣也,必使易其居,改其故,以其故之所欲为而不遂,其居之所怀望绝,去所喜,为之死,亦不甚闻其父之丧。”班固对李斯的一生着墨颇多,在他的印象中,李斯是倾覆儒术、毒蠹汉室之人。
事实上,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乃至后人对李斯的评价,都不能覆盖或完全反映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李斯的所作所为的全部真实。或者说,以上几种对李斯的评价都只是半个李斯。要了解一个完整而生动的李斯,还得结合《李斯》一书。
在《李斯》文中,对秦帝国的建立者和领航人李斯着墨不多,但李斯的形象却比较完整,尤其是,通过文中寥寥数语,一个在权术、心机上颇为老道的李斯跃然纸上。
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斯的智谋的确为嬴政所用的。他建议秦王先伐韩,再调驻陈地,最后偷袭楚国,这些建议都被嬴政所采用,并且收到了奇效。特别是,当韩地陷落后,李斯又建议秦王:“楚闻韩破,必忌华阳地区;且新背秦,欲独去之,秦新得川地,立少主,守之不必。”于是,秦王决定袭陈。正因为有了李斯的布局和谋划,所以,陈地能快速拿下,而少公子的身体也得以恢复。
然而,当李斯一切都准备就绪时,却出事了。他的故乡阳武郡的颖川郡人民爆发了一场大灾难——蝗灾。
李斯的悲剧:失意的故乡情结
在《李斯列传》中,有这么一段:“(李斯)乃辞于王,少住上蔡,顾反,见满宗室道,车骑益多,居处益侈。”在李斯被秦王召见之后,他回家住了不久,又不得不重返秦国。这次离别,李斯有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准备,因为他在秦国已经平步青云,如果回上蔡,不知道还要在底层徘徊多久。但当离开故乡之时,他却看到了与自己离别已久的孩子,也认清了自己在离开故乡的这段日子里,孩子的成长与变化。
孩子的变化令李斯很伤心,孩子既不见父亲,又看不见母亲,才这么小就饱受了生活的沧桑。“仆居上蔡,与李斯比郊,乃思故主,欲奉案行,又恐不见听纳。”
此时的李斯,正处在幸福和痛苦交织、渴望和失落交映的复杂精神状态之中,这也是所有离别故乡而功成名就的人们同样的心情。家乡人对自己的尊重与敬仰使李斯高兴,但也埋藏了李斯心底那一份对故乡人的愧疚。
如果李斯没有被秦王重用,也许永远都不会有后来的腰斩。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李斯不得不权衡权与情、势与义的关系。如果当年在上蔡之秋,李斯选择了别计,或许以后的历史将很难改写,但我们无法想象另一种可能。
“茅茨不剪,采椽不剐,衣裳朴布;腊尝、时酒,以夜相劳,忠敬从容”,这是李斯对自己的故乡生活的由衷的赞美。虽然在当时那种社会形态、习俗与传统之下,这种生活其实是贫穷而难以忍受的。
对于李斯而言,从少年起就埋藏在他心中的故乡情结,使他永远摆脱不了对故乡的思念。然而,他却永远不能再回到那思念已久的家乡,因为他已经是一只展翅高翔的鲲鹏,不会再有回头是岸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