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为知己结局悲吗?
《洛神赋》是三国时曹植所写。据载,魏青龙二年(234年),因曹丕的魏军侵犯蜀境,诸葛亮命赵云率军抵御。此役,赵云上战斗中身先士卒,杀死魏军大将王双。仗打得十分顺利,不料接到诸葛亮通知,叫赵云速撤。正当撤军之际,忽闻南方杀声四起,魏军冲杀而至。原来,大将张郃偷袭曹真。赵云撤军挡不住,只好向南方突围。在蜀军的南部边境,有一个屯守防备的营寨,名叫凤凰寨,此时由诸葛亮部将孟获负责驻守。因为事情突然,来不及报号,又加上凤凰寨很近,便从凤凰寨过。令赵云及其人马吃惊的是,凤凰寨里早有人张灯结彩,备下美酒佳肴,等待多时了。来人不是外人,原是赵云昔日在官渡战袁绍时所救的少年的母亲,那时,这个少年还在幼童期,如今的年龄要比赵云小许多。在官渡之战中,母子俩藏身的地方发现了一股污血,原来那便是赵子龙的,此后便设法打听到赵子龙的情况,并生下了这个少年。自从少时的恩情以后,母子便过起了浪迹生活。今日,在凤凰寨相见,母子团圆,自然是悲喜交加。为了讨得母亲的欢喜,少年献上一封书信,要赵将军带他去建功立业。 赵夜入蜀道,在一段栈道行将到达尽头时,那少年突然身陷山崖,不,那并不是“山崖”,而是一条长满青苔的千丈深沟!赵子龙不顾危险,飞身下岭,将少年救起。是夜,二人抵寨而眠。
睡梦中,少年突然不见了踪影,赵子龙四处找寻,在崖间一棵松树上找到少年。原来,少年不知怎样去报答恩人的救命之恩,便把自己的身世向赵子龙和盘托出。他的父亲便是魏国大将张郃。赵子龙听后,深感惊异,少年却坦然而谈,在他看来,“生于魏,长于魏,仕于魏”是应该尽忠于魏的,“但尽忠于魏,则是职分所应”。但是,今日遇上赵子龙,却又不能“执仆人本分”,这使他对人生有一种茫然的感觉。于是,向赵子龙请教:“人之性命,在于知己,宁负苍生,不失仁人性;今君恩将忘,臣命奚追?”赵子龙听罢,劝少年弃魏归蜀。可是少年念旧情,又不忍心违逆父命。正在两难之时,忽然间天地变色,狂风大作,从滚滚烟尘中青龙从天上坠落,少年惊醒,原来是个噩梦。
第二天,少年匆匆告别赵子龙,去见张郃。张郃正在大宴群臣,庆祝大败诸葛亮,忽然见儿子来见,喜上心头。少年见父亲已醉,只好求见韦康。韦康是蜀地屯田校尉,少年常随父亲在一起,对韦康很是钦佩。此时来见韦康,一是求见,二是告知离开魏军。韦康是朝中的重臣,又有赵子龙的力量,对此,少年心存感激。
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韦康在迎接诸葛亮时,中了陈恢的埋伏,兵败被杀。少年跟随赵子龙返蜀后,由于他在凤凰山救过诸葛亮,又对赵子龙说了韦康的好话,赵子龙为报恩,就向上奏请,要封少年做蜀乡的县令。诸葛亮道:“其人才德兼备,可堪大任。”于是,少年便成为蜀汉的县长。后来,还拜为镇东将军。诸葛亮曾说:“将军在凤鸣山一战,义释张郃,此普天之德,岂不宜嘉赏哉!”对此,少年答道:“非独赏焉,必欲勇者竭其能,志者宣其智也。”张郃闻言,深为钦佩。
后来,魏明帝即位,追念张郃当年与诸葛亮对阵的功劳,派使臣来到蜀地,封张郃儿子为都乡侯。那时,都乡侯的食邑只有两千户,但诸葛亮因张郃昔日在凤鸣山义释,应加封四千户,以示荣誉。少年张卫收到家信,看了甚惊,随即便去拜见诸葛亮,转达父亲谢意。他说:“先父虽自陷于非义,亮感其以死报国之意。虽孤残守分,岂非幸甚!”
诸葛亮听他这番话,很为感动。那夜,少年又梦见自己身居高位,手握兵符,身穿盔甲,独坐中军大帐,周围排列着刀斧手,虎威甚盛。忽然醒来,惊出一身汗。此后的数天,总是不见好转,竟病倒在床上。诸葛亮很为他担忧,让人送了一份厚礼去家里探望。少年病愈后,在家休养了些时日,便又入朝在中军帐里任职,掌管马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