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法租界怎么走?
首先,历史上根本没有“法租界”这个概念,一般指称的法国租界实际上包括三部分,分别是公董局管辖的华埠(quartier chinois)、巡道街和华道夫·凯斯里(Havildar-Chhind) 巡道街(rue du marché noir)在今黄浦公园附近,原属英租界的北块,1849年被划作公共租界,是英国人在上海设立的第一个商业区。
这里最初由一帮流氓地痞管理,混乱不堪,治安很差,所以被称之为“黑市”或“乌托邦”。后来由法国人接管,设立公董局,作为市政机构进行管理,这才有了后来的“法租界”之称。 其次,现在的“法租界”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今天的“法租界”不仅涵盖了一整个旧公董局辖区,还包括原先属于原南市区和徐汇区的部分区域以及原卢湾区北部,总面积达5.7平方公里。但这一大片区域其实早已融入城市生活的各种肌理之中,很难再寻找它过去的痕迹了——正如今日的北京城根本找不到任何皇城旧址一样。
最后,题主说的应该是位于静安寺附近的常熟路及周边地区,这里的确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文人聚集之地。 常熟路上有上海戏剧学院,其前身就是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建校之初学校所在的地块正是以法人地产公司名义从中国通商银行购买的。
在学校西侧有静安寺街道中心小学,这所小学原来叫作惠中中学,是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出资创办的国立惠中补习学校。1929年,由于学校经费来自煤矿利润,故改名为国立矿冶学校;10年后又迁往大夏大学所在地,更名为交通大学附属煤矿工业专门学校(简称交大附中专)。这所学校后来在“文革”期间被撤销,1978年才恢复建制,并改名为静安寺街道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