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时间拿回黄金?

姚方姚方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从1840年开始,世界上大部分的产金国都颁布了禁令,不允许出口黄金。 最早的是1900年英国颁布的《黄金条例》,限制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黄金出口; 后来一战和二战期间,各国都禁止了黄金出口,战后继续实行黄金管制,如法国禁止任何国有或民间机构购买黄金。美国则一直保留至1975年才取消。

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范围内的通胀不断上升,各主要国家开始放开对黄金的管制,允许甚至鼓励国民和国际社会收购黄金。 当时处于美元荒时期,中东和非洲各国发现他们手中的美金(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持有的)越来越多,却买不到东西,因为这些钱早就被其他国家的买方用黄金储备换取了。为了打破买方的这种“卡脖子”行为,卖方开始大量抛售黄金,于是国际金价暴跌,从1968年的每盎司35美元暴跌到1974年的每盎司75美元以下——相当于打了七折! 就在这时,中国政府开始大量购金。1976年底之前,中国共进口黄金约1.4万盎司(约合45吨),价格大约为每一盎司600元左右。

还有大量的“假黄金”,因为当时国际金价暴跌,一些国家以低报价把“垃圾金”卖给你,这些“假货”占到了中国进口总数量的三分之一,不过由于当时的鉴别技术所限,究竟有多少“假黄金”我们无法得知。 还有一些民间传说,比如某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一飞机的黄金用来建立外汇储备,但被海关以走私嫌疑查没了云云……虽然无从核实,不过那个时候中苏关系紧张,老大哥确实有可能这么干的。 如果按每一盎司600元计算,45吨就是2700万元,而放到今天相当于12亿元,这笔钱在三十年前可称得上是一笔巨款,足以建成一家规模很大的工厂或是搞很多其他的基建。

那么,为什么在当时那个时代和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要花这么大的代价去买入这么多黄金呢? 这背后的思考是深刻的。

首先,改革开放伊始的中国迫切需要打造一套完整的外汇体系。

第二,当时的中国处在国际形势动荡的时期,特别是周边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如何确保金融安全?打造外汇储备,确保关键时刻买得到米缸里的米,买到医药箱里的药,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第三,为什么要购买黄金而不是其他资产?因为当时世界各国都放开对黄金的控制,允许黄金的自由流通与买卖。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国际环境让中国人深感建立一套稳定的外汇体系的迫切性,而黄金作为最稳定的资产象征,自然成为首选。

连恬悦连恬悦优质答主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人民深受灾难和屈辱。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中央政府没有有效的统一管理国家的能力,国家四分五裂,军阀割据混战。辛亥革命初期,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全国只有四省参加,后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时,全国也只有十三省、区和一部分军队表示承认。

辛亥革命以后的旧中国,对外没有独立自主的主权,对内没有政令统一的权力。帝国主义不仅主宰着中国的海关,继续推行鸦片贸易,而且仍然操纵着中国的金融汇兑,控制着中国的通商口岸和对外贸易。所以旧中国一直没有一个稳定的海关和一个独立自主的金融中心,更谈不到有效的经济管制了。旧中国收回关税主权,收回黄金管理权,都是经过中国人民长期的反复的斗争,才艰难地、逐步地实现的。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艰苦复杂的斗争,先是取得关税自主,继而取得管理黄金的自主权。这一过程从19世纪90年代,一直延续到1945年以后。收回这两个权力标志着中国在近代史上经济主权的开始独立。

黄金对于国家政权的稳定和建设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在辛亥革命前,清朝政府曾经在上海设立金银行;辛亥革命后,北京政府北洋军阀政府也曾经设立过上海造币厂,但都没有掌握黄金的管理自主权。旧中国,上海、天津、香港都是产金城市,每年都有黄金出口,数量很大。1924年到1926年间,每年大约出口黄金12,000市两,相当于384万两英金;1931年到1933年间,又增至每年近31,000市两,相当于960万两英金。当时中国的黄金大量外流,不仅影响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建设发展,还严重地影响对外贸易的状况和货币政策的实施。

早在1929年,南京政府就在上海设立“中国通用银行”,后改名“交通银行”,管理黄金,试图收回一部分出口的黄金。从1930年起,交通银行开始实行部分收购香港黄金,代替上海出口黄金的计划。1931年10月,全国经济会议提出“组织金融机关控制金银回流以谋通货巩固”议案,其中“控制”二字的含义,就是控制上海和香港黄金的输出。因为当时上海、香港尚在英国控制之下,这两地的黄金可以直接运往英国和世界各地,不受中国政府的控制。

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改革,宣布实行统一的法币,这年11月政府正式颁布“管理金银条例”。“管理金银条例”规定,所有在中国国境内开采或制造的黄金,必须按定价卖给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不准私自输出,如果发现私运黄金到香港和其他国家和地区即行禁止和惩罚,由主管海关具体负责执行。这样就制止中国国内黄金的外流,由国家控制和管理一切黄金的进出口。从1936年到1937年间,香港黄金出口锐减至每年3,000市两,后又减为3,000英两,大约分别为96万两和72万两。国民政府宣布法币改革后,每年用于收购黄金达2,000万两以上,至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937年,政府共收购黄金4,000余万两。尽管如此,仍不能完全禁止黄金输出,上海和香港两地仍有黄金继续大量外流。直到抗日战争之后,才完成了管理黄金的自主权。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