鍦字五行属什么?
“姗”字,《康熙字典》注解“从女,山声”,即拼音shān为声母、女字作韵母的字。《说文解字》注“姍,行迟貌;姗,珊珊,行貌”,由此引申出“姗姗”一词,形容走路的样子缓慢从容。 又比如《庄子·秋水》中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中的“知”字,音zhì,同“智”。再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此孰不知君子之容?”的“知”字,读zhī,相当于现在普通话的“知道”之意。这些字的读音在现今的汉语大词典里都有收录。 而“鐨”字,在《康熙字典》里注解“鐨,俗鐙字”。而在现在的汉字词典里,也收录了“鐒”这个字,并注明了读音和意义:古代用于悬挂灯笼或灯盏的金属棒。
由上可见,“鐨”与“珊”二字在古代并非同一个字。现代学者根据字形和字义推断“鐨”可能由“珊”或“姗”分化而来,并在语言实践中保留了后者。但“鐨”字作为传统文字,至今仍有使用,而“珊”字或“姗”字多用于人名。 关于“鐨”字,还有一个小故事。在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所著的《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福得子》中有载:“那日黄昏时候,玉莲脱了衣服,躺在枕头上。黄秀才将一个赤金点翠凤钗插在云鬓里,戴上戒指,脱了鞋子,上床去,抱得玉莲浑身发痒,微微喘气。”其中“钗”字,明刊本多用“釵”字,可见这是“釵”字的异形。而清末民初张寿镛校刻本则多采用“鐉”字,且于句末注释“鐉,读若钗”以表音。现代汉字系统承袭了清代的形音义体系,因此“釵、鐉”二字互用。而这个“鐉”字,正是由“珊”字演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