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是什么生肖?
谚语是十二生肖的“龙”。因为“谚”字由“言”“早”构成,“言”字像张口说的人,而“早”字像一匹飞驰的马;把“言”和“早”合起来就是“龙”。 民间故事《八仙过海》中有个角色名叫“张果老”,“果老”谐音“蛤蟆”,而“蛤蟆”与“旱”同音;传说“张果老”能预知天气(晓阴阳),是因为背上背着个“晴雨表”——“柳条箱儿”,里面放着“铜豌豆”,即铜钱。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在《变形记》中说,蛇可以变成鱼、马、狮子等动物,而人也可以变为鸟、兽……西方很多文化中都把希腊神话人物“赫耳墨斯”视为商业神、传递消息的神或交通之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观念,认为“龙”能行云布雨,而“风调雨顺”则意味着庄稼丰收、国泰民安;
于是,古人把“龙”奉为吉祥之物,用“鳞甲”来比喻“金银财宝”,用“龙颜”来比喻“喜笑颜开”,用“龙睛”来比喻“明亮眼睛”,用“龙潭虎穴”来比喻“危险场所”等等。 而这些,都是源于对大自然的观察——自然界下雨是随着“龙”的行为决定的,自然界的雷雨闪电是有“龙”参与的,人类的文明需要水和雨露,因此对“龙王”自然十分崇拜!
谚语就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的语句,代表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许多谚语都比较通俗易懂,同时又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家有万贯,带不起二两银”;“人怕入错行”。这些谚语说的是人生经验和经商之道。它们像格言一样,在启迪着人们认识社会和观察社会。 谚语的由来和来源很广,有的是民歌和民间故事的片段,有的是由俗语或“惯用语”演化而来,还有的是由民间笑话、寓言、成语等衍化而来。不管谚语的来源有多广,它反映的都是劳动人民的心声,是他们智慧的闪光,这些闪光的结晶,有的还具有很大的哲理性。“人怕入错行”,就是一则十分耐人寻味且发人深思的谚语。
牛有个别名叫“句”,意思是牛善于学习。传说古时候人们在打谷场上晒谷子,总怕牛把粮食践踏了,就叫牛别乱跑。人们重复了无数次,牛终于听懂了这些话,再也不乱跑了。人们因此都称赞牛聪明,善于学习。这则传说也说明了牛的习性,因此人们把“牛”视为“句”的谐音,以此来说明人也应该像牛那样善于学习。
关于“人患入错行,牛怕入错厢”这句谚语,还有一个故事:很早很早的时候,人们用牛拉车、拉磨。牛大都很老实,拉车、拉磨都很卖力。可是有一头小公牛就是不听话,不管别人说什么,就是不干活。结果主人把它送到屠户那儿杀掉了。
从此,人们把那头小公牛的事编成谚语用来告诫他人。其实它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即任何一种工作都有一定的规矩,如果到那里不遵守那里的规矩和习惯,就无法干下去,就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