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原生肖属什么?

班富与班富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子鼠 子鼠,又称“耗子”、“老鼠”,是十二生肖之首。《礼记·檀弓》有“子鼠”之名。《史记·历书》有“子午卯酉岁”之说。可见早在汉武帝时期人们对鼠的这种灵性就已有认识。古人发现鼠能感知季节变化,在冬季(农历十月)的时候,当气温下降到零下时,老鼠就不像夏天那样活跃了;当气温上升至零上时,老鼠又开始活动。古人根据对鼠的这种感知特性发明了“候鼠法”以定节气。

丑牛 东汉王充著作的《论衡》中就有记载春秋二季驱除蛰居的“土蚕”(即今日之蚁),用其来测定立春、立夏的消息。据考证,这种方法与现今采用温度计和机械装置来测量温度不同,可能是根据土壤的解冻情况或根据鸟类的迁徙来确定的。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春分前五日,土中蚯蚓醒而出穴,先五日,蝼蛄(即蝼蜥)鸣,候其声可以准度分(即春分,下同)。”

寅虎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着不少关于虎的传说。如《白虎通》言:“古之时,未有甲子,军行用兵,故设五尺木为标志,日行五里,谓之伍伯,亦曰堠伍。后武帝时,有赤幡,长六丈,广三寸,上写白虎一句。”从这段文字可知,至少在汉代之前人们已掌握了利用虎的习性特征来计量时间的办法。

卯兔 《礼记·月令》中有仲春“毋杀麛”的记载。孔颖达疏云:“此月(二月)胎息初萌,勿诛杀小鹿也。”可见古代人们已经认识到兔子属于生育能力较强的动物而且喜欢在春天繁殖。在二月时兔子刚刚怀孕,正是“母肥儿胖”的阶段,人们不宜过分捕猎,否则会影响次年春末夏初时的繁殖。

辰龙 中国古代关于龙的传说甚多。据明代杨慎所著《丹铅录》记载:“俗以腊节后第五日爆谷,名曰‘熏天’。谓可逐疫,此盖燕地风俗。”这里的“腊节”就是现在的腊八节,人们在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并将粥中谷物晒干储存起来留待来年。而“爆谷”就是用火烧熟糯米的习俗。清乾隆年间吴烈编撰的《泉州府志》卷十一“风俗”条中也有关于“烧番薯”的记载,说明这种习俗在南方也比较流行。

巳蛇 关于蛇的习性,《礼记·月令》中有这样的描述:孟夏之月,“蚯蚓结;螟螽振羽;蟋蟀居壁;鹰鹯始击。”这句话意思是:到了四月,蚯蚓弯曲,螟螽振翅飞翔,蟋蟀进入洞穴,老鹰开始搏击长空。这里所说的“蚓结”就是现在的“蛇盘曲”。古代人们已经注意到蛇的盘卷习性并以此作为时间计量的依据之一。

午马 古代称夏至为“麦秋”。《诗经·魏风·伐檀》中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句。朱熹集注引谢榛语曰:“自夏至后三月,皆收麦之时。”说明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知道利用物候特征来判定秋收的时间了。

未羊 “羊”字在甲骨文中就像一头羊在田野里吃草的样子。《汉书·食货志下》中说:“种五谷,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以示天下重农桑,谨稼穑。”这反映出秦汉时期人们已经将农耕与物候结合起来作为农事指导。

申猴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首咏物抒怀的代表作《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诗中的“木末”指的就是辛夷,亦称为木笔、木兰、黄辛等,因为其花于早春时节盛开,而且树形高大,所以有“木末芙蓉”之称。

酉鸡 “鸡”字的甲骨文就像一只母鸡,宋代罗泌撰写的《路史·发挥》中讲到鸡的“出谷”习性时说:“鸡,知时禽也……阴阳变动,始出壳矣。”这是因为鸡蛋在孵化期间,随着阳气的上升,蛋壳会慢慢变薄,最后形成裂纹,这时如果外界温度达到15℃以上,则卵即可孵化成小鸡。

戌狗 清代段玉裁所撰《佩觿集》卷四引《尔雅·释天》“冬雪谓之白雪”郭璞注云:“今呼霜雪白,皆谓之白。”可见古人是用霜雪的结晶程度来辨别时令的。同样,《礼记·月令》中提到的“季冬(十二月)凝水成冰”也是以冰冻的透明度判断季节的做法。

亥猪 《大戴礼记·夏小正》中详细记载了上古时代人们观察猪的行为变化来判断季节变化的情形:“正月,猪雄元辰,牝(女性)猪元武。”意思是说:每年正月阳气旺盛,雄猪好斗且情绪激昂,母猪则安静温顺。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