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对胃有什么作用?
艾叶,别名艾蒿、艾绒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南方各地有野生,北方多数地区则有人工栽植。《本草纲目》记载:“艾生于田野,采叶入药”;《本草正义》曰:“艾叶苦辛,性温,有毒……外感风寒,宜发汗解表,风寒咳嗽,宜祛风散寒而止咳,脾虚腹泻,宜健脾止泻。”可见,艾叶为常用中药,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有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喘咳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胎动不安、子宫脱垂、白带过多、遗精、早泄、消化不良、慢性肠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艾叶含有挥发油(艾叶油)、乙酸乙酯、芳樟醇、1,8-桉叶素、α-蒎烯、γ-蒎烯、莰烯、异薄荷酮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抗过敏、镇静安眠和调节免疫等作用,还能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增强细胞的抗氧化能力[1]。艾叶及艾叶精油对于消化道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抑制胃酸分泌、促进黏膜修复有关[2][3]。
中医学认为,胃病的发生多由于外在寒邪侵袭人体,损伤脾胃阳气所致,也可因情志失调、饮食所伤等因素诱发或加重病情。治疗上多以温中散寒、健胃消食为先,药物多选用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胡椒、山楂、神曲、白术、茯苓、陈皮、甘草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上述中药多具有抑菌、镇痛、解毒、抗炎、提高免疫力等作用。传统中医用于治疗胃病的方剂常能取得不错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