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要学分有什么作用?
从医院管理者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医生的工作属于劳动付出型的,这种工作特点就决定了医生不可能像企业中的员工一样按时按点完成管理者交付的任务就可以得到相应的报酬。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数量和质量来完成医院交办的任务指标。而医疗任务(治病救人)又是具有社会公共性的服务行为,很难用简单的数值来估计或计量。医院作为自负盈亏的法人单位就需要寻找一种既能满足自身经济利益需求又不至于失去公众信心的平衡点。于是,医生们的“劳动成果”就被以“学分”的形式量化了。有了量化的标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医生)双方心里都有本账了。管理者可以依据医生的学分多少给予奖励或处罚;医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分多少决定是否继续留院工作乃至晋升和评定职称。这种把抽象的行政事务具体量化给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过程就是医院管理科学化过程,或者说医院管理的量化、标准化进程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用“学分”作为衡量医务人员工作成绩的标准。
其次,从医学教育制度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五年制”医学教育改革,即大学本科要读5年才能颁发毕业证书。在这五年的学习中,前三年的课程主要是打基础,后两年主要学习临床知识并参与临床实习。但无论怎样,5年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它无法完全培养一个医生所应具备的全面素质。在毕业以后,医生们还要继续“上课”,只不过这种“课”是以临床实践为主。但是,医学本身的复杂性又决定了单纯的临床工作是无法让一个医生完全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就产生了医学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课程——学分。只要完成一定学分的课程学习并通过考试,医生才能拿到“合格证书”,这是获得临床终身行医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学分就是检验一名医生综合素质的“硬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