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无声成语?
无声成语,也叫“喑呜成语”,即成语中有一字或两字在语流音变中成为“零音”。比如“耳濡目染”“一挥而就”“安家落户”“汗流浃背”,这些成语在书面语言中是四个字,在口头语言中往往是三音节,是“音合词”。比如“耳濡目染”在口头表达中,读“日染(rúrǎn)”;“一挥而就”读“一挥而聚(yīhuīé jù)”;“安家落户”读“安家落胡(ānjiāluò hú)”;“汗流浃背”读“汗流夹背(hànlúojiābèi)”。
对于无声成语,人们已经习以为常。2004年,《咬文嚼字》杂志就曾刊出过《无声的成语》,列举了“耳濡目染”“一挥而就”等近20个无声成语,认为这是语流音变导致的结果。“一挥而就·一挥而聚”等异读形式已进入人们的口语交际生活,成为人们说话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异读形式,在报刊上也时有所见。而且,“无声成语”的字音、字形也进入了学生的教材。例如,2014年北京卷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成语部分列举的“方枘圆凿chuān”“一挥而就jù”等33个成语中就包括了12条“无声成语”。
但是,也有教育专家认为应“正本清源”。著名语言文字专家邢福义认为,当讲成语时,要讲规范的成语;当写成语时,应使用标准的书法汉字。无声读或少声读,是习惯势力,是小错误,但不等于合理化。无声成语是对成语的“误读”,“不规范”。
对此,专家意见不一。支持方认为,这是语音演变的自然现象;反对方认为,“误读”不等于合理化,读成“3字成语”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