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多纳捧起世界杯?
1986年世界杯的决赛,其实一开始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波澜不惊。 第一次点球决胜。 当时上半场阿根廷先进一球,但德国很快就扳平了比分。下半场双方都没有再进球。点球大战中,马内洛(就是那个手抛球启动加时赛的门线案件)率先为阿根廷踢丢,第二脚点球被莱茵哈特扑出。这时候第三脚点球对于阿根廷来说就至关重要。如果这一脚不能踢进,那么德国就会连追两球反超。
面对莱茵哈特的面门,老马选择了弧线球击右上角,皮球绕过人墙飞进球网。 这个进球意味着阿根廷领先,也意味着本场比赛结束再也没有任何丢球的可能性。从那一刻起,整个比赛完全改变了形态,德国队开始采取被动防守,而阿根廷也失去了进攻的欲望。
这个进球也直接导致了后面事态的发展——莱茵哈特愤怒离场,不伦瑞克罚失点球,霍内斯不满裁判判罚被红牌罚下。 假如莱茵哈特没有先丢一球,而是选择全力防守,也许结局会被改变? 那可未必。虽然德国队的体力问题在加时赛中暴露无遗,但阿根廷队的体力也同样难以为继。更关键的是,德国队虽然门前机会不多,但是每一次进攻都有威胁,而阿根廷却是得势不得分,一旦后防线的失误,很容易让德国队打穿中路。 到了最后时刻,双方的体能都已经达到极限,此时运气和心态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阿根廷显然心理更强大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