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长青苔好吗?
没有好与不好,只有适宜与不适宜 首先要搞清楚一个概念,环境中的青苔到底是属于细菌还是真菌。一般我们认为,青苔是一种藻类植物,其实青苔属于低等真核生物中的一个亚门——殖菌门(Myxomycota),它和真菌一样同属微生物范畴,只是所属细胞器不同而已。 真菌主要有两个细胞器:细胞核和细胞膜。而殖菌门的典型特征是没有细胞核,所以从结构上来看,殖菌门更接近原生动物(Protozoa),而非真菌。
由于原生动物和真菌都属于真核单细胞生物,并且都具有细胞壁,所以我们从外观上难以区分二者。然而,由于原生动物具有细胞核,所以在DNA复制、转录和翻译水平上都更具活性,增殖速度更快,因此当它们处于相同的环境时,原生动物的个体数量一般会多于真菌。 但是,在生态平衡的作用下,每种生物都会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例如,当环境条件不适合某一种生物生存时,这种生物就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而其他物种的数量则会相应增加以填补其空缺的摄食位置。
也就是说,即使我们肉眼可见的原生动物和真菌之间的比例发生了较大变化(比如原生动物占优势),实际上二者的绝对数量关系仍然是均衡的。 所以题主所问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阳台的原生动物和一阳台的真菌,哪种更有利于生态平衡? 从理论上讲,自然是两者都多有利于生态平衡。但实际上,我们很难让这两种生物完全处于同一个环境并且不受外界干扰(包括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进行长时间的研究。所以,目前对于题主所提问题的研究大都是基于实验室实验或者有限样本的野外调查。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对于这个问题,目前较主流的观点认为,如果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考虑,自然界的天然食物链往往是自上而下逐级递减的,因而高营养级的生物往往会处于劣势,不利于它们的进一步繁殖和传播;而从物质流的角度来看,则往往是自下而上逐渐递增的,因而低营养级的生物往往处于优势,有利于它们增殖。据此推测,若从整体上来考虑,可能原生动物多一些会更好一些。 但上述观点是建立在“自然状态”的基础之上的,倘若加以人为干预,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如前所述,当原生动物和真菌处于自然情况下,两者的数量和比例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如果我们向环境中投入一定的无机肥,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首先,施肥后可以显著提高植株对氮素的吸收效率[1],从而增加了植物的蛋白含量,促进植株生长。当然,随着植物的生长,其光合作用的速率也不断发生变化。有研究表明,在盆栽条件下,当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达到最大值的70%-95%时,植株对无机氮的吸收量达到最大值,此后继续增施化肥,植株对氮肥的吸收率并不呈线性增长[2]。
所以,当我们向环境中持续投入无机肥后,虽然原生动物和真菌的绝对数量可能并未增加,但是它们的相对比例可能已经发生显著变化。对于这一过程的细节以及最终的结果(有利/不利),需要结合具体的试验条件和指标来进行分析。 我们知道,原生动物主要是以吞噬作用作为获取营养物质的来源,因此它们可以吞入活体寄生虫并使之消化液分解,然后吸收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原生动物还能分泌抗生物毒性化合物,从而保护自身免受病原体侵害。
有些原生动物能够合成维生素,如泛酸、尼克酸、胡萝卜素等,这些维生素能被它们自己利用,同时也能够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下一营养级。从总体上看,原生动物能够自行合成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多种营养素,因而被称为“营养自主”型(autotrophic)动物。 然而,大多数真菌除了能自养以外,还能够异养,这意味着它们不仅能够通过光能或化能合成途径获得自身需要的营养物质,而且还能分解其它的有机质作为营养物质来源。另外,真菌还能产生毒素,抑制其它生物的代谢活动,从而避免被吞食。
综上,如果在同等条件下,即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情况下,原生动物和真菌都处于自由生活状态,那么从整体上来说,两者保持相对平衡是有利于生态健康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由于人类活动或者其他因素而打破这种天然的平衡。这时,就可能引起某一生物种群的数量激增,进而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