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散打有谁?
目前,中国女子散打项目主要参加者是搏击俱乐部和武术学院的学员及少数运动员退役后从事散打训练的人员; 部分女子组合拳、女子短器械选手还比较活跃,如52公斤级王静(北京体育大学)、43公斤级的张蕾(河北队)等; 其他多数运动员逐渐淡出一线队伍,有的进入高校学习,有的回到地方成为跆拳道教练或者开办武馆,有的则选择结婚生子,开始新的生活。 能够继续留在竞技舞台上的队员通过不断的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不乏世界冠军、全国冠军,甚至奥运参赛名额争夺者。但大多数人的成绩都停留在了过去,现在的她们大多数已经失去了竞争力。
在散打处于低谷的时期,是搏击爱好者们最不容易看到散打运动员比赛的时候。因为那时候电视上几乎不会播放有关散打的比赛,网上也是寥寥无几的录像,想要见识真正的散打对决,只能到体育馆看现场。
我印象里最早看到的散打比赛是在北京西直门体育场,当时门口的宣传画就是柳海龙的拳击海报,我记得我是带着激动的心情走进体育场,寻找比赛的位置。当我进入赛场时,我看到的是充满震撼力的散打擂台,台下的啦啦队热情洋溢,赛场周围挂满了横幅,“打造民族搏击品牌”、“振兴武林风,造福豫鄂民”,此时我的心情无比激扬,因为我即将见到的正是曾经让人津津乐道的“中国武术”——散打! 在那时,武林风的收视率已经相当可观了,在全国各地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少观众都被那些令人血脉沸腾的画面吸引——被高呼着打倒对方的人感动,为力竭而败的勇士加油。我也一样,每当看到屏幕上打出“散打”字样的时候,我都会感到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那时的我对于武术的理解相当简单:能打的就是好武术,不能打的就是花架子。我十分崇拜那些在擂台上以命相搏、奋勇拼杀的拳手,他们让我知道什么是力量,什么是勇气,什么是不屈。 时间到了2019年,我已经很难再找到当年观看散打比赛的激情,随着散打的衰落,我能看到的散打比赛越来越少。
有时我在想,如果我有足够的财富和足够大的名气,我可以举办一场全国散打精英赛,我可以邀请所有我想见的散打高手,不管他们在江湖何处,只要他们来,必定有重奖。我可以组建一支强大的解说团队,用我最为激动的语言讲述每个精彩瞬间的故事。 可惜我没有这样的实力,我所能做的只是在这里写下这些文字,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喜欢这项运动,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项运动的精彩之处。 我很想说一句,请珍惜你身边的散打人,因为他们有可能是你遇到的最好的拳手。
中国女散打运动员有蔡红艳、苗玉柱、任灿灿、张喜燕、陈莹、唐钰红、李金子。
女子拳击在中国起步较晚,1996年拳击职业化开始后,各拳击协会和拳击爱好者开始在一些拳击赛事中安排女子拳击项目的表演。1998年在山西省太原市举办全国拳击协作会议期间,安排了男女拳击对抗表演,引起了拳击界、体育界以及新闻媒体的注目与重视。同年,在上海市国际拳击邀请赛中也安排了女子拳击表演。自1999年起,在每年全国拳击锦标赛期间,都相继安排了女子拳击表演。
虽然女子拳击运动在中国起步较晚,但由于各省市拳击协会和拳击爱好者在各种拳击赛事中安排了女子拳击项目的表演,使中国女子拳击运动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批拳击爱好者开始向女子拳击选手转化。在上海、北京、河南、山东、陕西、山西、四川、广西、湖北、安徽等省市、自治区,先后组织了女子拳击队,女子拳击运动员达300人。为了发展女子拳击项目的推广,鼓励和促进女子拳击运动员提高技术水平,使女子拳击项目能尽快发展和逐步规范化、标准化,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于2000年先后向所属各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总参军训部军事体育训练局、总政宣传部文化体育局,有关院校,印发了《女子拳击项目暂行管理办法》和《女子拳击竞赛裁判暂行规则》,并决定自2001年开始,每逢逢单年在中国举办“全国女子拳击表演赛”。
女子拳击在中国尚处于草创阶段,拳击管理干部和裁判员缺乏女子拳击工作经验。为了鼓励和促进女子拳击的开展,培养女子拳击管理干部和裁判员,使女子拳击项目的管理和裁判工作逐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2001年1月23日至27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北京体育大学拳击馆举办了“中国第一期女子拳击裁判员培训班”。来自15个省市、自治区的拳击官员、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以及各界拳击爱好者共45人参加了这次培训班的学习。根据《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女子拳击项目暂行管理办法》中,关于评选和晋升女子拳击裁判员的规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于2001年1月27日,分别授予参加第一期女子拳击裁判员培训班学习并经过考核成绩合格的,山西省的裴新民、崔玉兰,上海体育学院的徐强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潘新光、李伟明,安徽省的马宏权,湖北省的刘学奎等7人“国际级女子拳击裁判员”称号;授予北京市的崔新杰等33人“国家级女子拳击裁判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