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祠如何?
作为在成都生活了半个世纪的成都人,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就历史文物价值而言,武侯祠比它旁边的杜甫草堂意义大多了。 草堂是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有诗人自己的诗句为证“此屋今为安禅处”(《绝句四首》之四),然而杜甫在这里只住了两年就去世了,所以祠堂里供的实际上是唐玄宗和杨贵妃。
至于诸葛亮的房子哪儿去了?史书上讲,诸葛亮去世后,葬于定军山(可能是现在汉中勉县),后其墓地被刘禅加封为昭烈皇帝墓。至于位于成都的相府、朝堂之类的建筑当然是后来的事情。
陈寿撰写的《三国志·蜀书》中讲到丞相祠堂,指的是东汉桓帝时延熹二年(公元159年)丞相王祐为宣奉汉灵帝之遗令而建,而这里的祠堂当然不是指的现在的武侯祠,而是现在的惠陵。
现在的武侯祠是后人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而建造的。最早建于西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八年(公元272年)。根据当时任益州刺史的皇甫谧所著《诸葛亮集》序中的记载来看,这座祠堂规模相当大。
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化发达,佛教传入中国并迅速传播,这个时候出现了寺庙建筑。成都武侯祠应该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修建的。唐朝李白等许多人都曾去拜访过这个武侯祠,诗文中多有提及。
宋朝以后,武侯祠的规模逐渐扩大。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至1521年),四川按察副使宋献卿主持重修,增建牌坊,重建锦官城,将祠改为庙。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四川巡抚张文炳奉旨整修。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总督年羹尧对武侯祠进行了重新的规划,凿地作池,引水入内,环流婉转,形成“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