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字属于五行哪行?
“功”这个字,在《说文》中归入“工部”,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六书”中的“象形”一型;而甲骨文的“工”字形,则和今天楷书“工”字的形状差不多。可见汉字的“工”字是一直保持着“象形”这一本形的。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工”的本形是什么。
甲骨文的“工”字上面部分是“示”(也就是一个倒着的“三”),表示神祖;中间是“目”(眼睛),下面是“手”(劳动)。合起来就是“上帝观察人的手工技能”的意思。金文的“工”字,上面变成了“高”(表示高大上的天),下面还是“手”。小篆的“工”字,上边仍然是“高”,下边改为了表示声音的“口”。楷书“工”字的源头则是魏碑,这里把“高”上面的笔画省略了,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再到楷书,汉字“工”的字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它的本义却一直没有走样——那就是指代“百工”(各种工匠)和他们的职业技能。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工”的本义是“巧技也”,也就是说,“工”是指一种技巧高超的职业。它和“商”相对,“商”是买卖东西的行业,而“工”是制作东西的职业。从“工”字引申出来的“功”,自然是“功绩”“功劳”之类的意义了。 至于为什么用“工”字来表示这些意思呢?许慎的解释是,因为工匠们做的东西,都是别人看不见的,因此它们只能借助“心”,也就是依靠想象和构思来完成工作——“功”的意思就是说,事情是靠努力想出来的。
这样解释虽然贴切,但却没有抓住“工”字的本质。我认为,“工”的本义其实指的是一种有组织、有系统的职业,这种职业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具体的工作内容,二是要掌握相应的技能。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谈得上“工”或“不善工”的问题。反之,如果一个社会分工不明确,人人都能干这个也能干那个,那就谈不上什么“工善”与“工不善”了。所以,“工”所表示的那种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才是它最核心的意义。而我们今人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其核心不也是强调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