昀属五行属什么?
“昀”字,在五行中属于火,且为日光之火,热情洋溢。 日光之火有两个特性,其一是阳刚之气很足,所以带有“日”或者“光”的字大多给人豪爽、大方的感知; 其二则是温煦之气很浓,如阳光一般温暖人间。 所以,“昀”字给人一种温暖和阳光的感觉。 再来看看“昀”字的字形演变。 “昀”初文见于战国时期,形声字,有“日”和“音”两部分组成。本义就是指日光,而读音也由此而来。秦统一中国以后小篆写成“昀”,字形与现在的字形非常接近了。
后来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昀”字的小写拼音Yun开始应用,而繁体中文仍然使用“昀”。 从“昀”字在小篆中的字形来看,其实它是“日”“音”结合的产物,因为古文字的结构往往是形声字的构字基础。所以从“日”“音”可以推出“昀”的本义就是日光。 而形旁“日”又引申出新的含义,那就是时间上的“早晨”“太阳升起的时刻”等。
《说文》中有言:“晨,早也。”又言:“旭,旭日,清晨初出之光。”可见“朝”“旭”皆表示清晨,而“晨”“旭”都可以表示刚刚升起的太阳。 现代汉字中,这些字都保留了“日”所代表的最早含义。不过如果严格来分,它们表示的时间段有所不同:“晨”是“太阳出来之前”——也就是黎明的时候,而“旭”则更指“清早”,时间上要更晚一些。
由“旭”再衍生出来的字还有“昫(xù)”和“暄(xuān)”,这两个字在古代同音字多,意思也比较接近——都表示气温逐渐升高,但此时温度还不算太高,天气还很凉爽。 “昫”字在今天用得很稀少,而且一般是在古籍之中出现。比如《礼记•月令》中有“孟冬行春令,则民热气郁,阳气治;仲冬行秋令,则民气郁,阳气泄……季冬行夏令,则民病热中,血脉凝滞。”
其中的“阳治”“泄”“热中”用的就是“旭”的意思,而“郁”“痹”显然与“晨”有关。 而“暄”就比较常见了,现在经常用来形容春天或者夏天的暖风,以及让人感觉很温暖的太阳。而在古代,这个字还有一个重要的含义——是指“日光明亮温暖”,这个意思与“旭”“晓”都有区别,而且也是形旁的“日”所显示出的特有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