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在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古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总结出的规律,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被分成五行:金、木、水、火、土,每一个元素用五种符号来表示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来认识宇宙。 《黄帝内经》中提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阴阳,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说明古人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讲究五行对应规律的。 后来这一理论被引入中医经络学说中,认为人体内外应自然界变化而发生的生理变化也被划分成五个阶段,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二十四节气。
花草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带有自然的属性。如果按五行的分类法对花草进行分类的话,应该是比较容易的。如按季节分,春天开花的树木属于辛,夏天开花的草木属于丙,秋天落叶的树木属于庚,冬天树叶不再生长的树木属于癸;按地域分,平原地区生长的植物属戊,高原地区的植物属乙,沼泽地的植物属丁等等。
但实际上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自然界的变化是有周期性的,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之间存在阴阳消长、五行流转的规律。同一类属性的东西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比如,北方的树木到了春天不会像南方的树木那样快速萌发,它需要经过一定的低温刺激才能发芽,这个过程就是由冬转春的阴阳过渡过程;再如,高山上的植物由于接受阳光的时间很短,所以它们生长得非常慢,其根须能深入土壤,吸取地下阴气的能量以适应“秋冬养阴”的需要。所以,严格地说,大自然本身不是一个简单的五行系统,而是一个阴阳五行不断交错转换的复杂系统。
尽管大自然不是单纯的五行系统,但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必然要受到自然界阴阳消长、五行流转的影响。古人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发现,不论什么疾病,都可以最终归至这五个基本元素之一。治疗时也往往追求这个目的—恢复阴阳平衡,达到“治本”的目的。至于用药,则往往是君臣佐使,五行相应。 用中医的理论指导养花种草显然是不太恰当的,因为花草没有生命,不可能像人体一样出现偏盛偏衰的现象。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医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体的阴阳失衡,然后寻求药物等外在手段帮助人体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如果从这一点上来看,强调阴阳平和的人生态度,有利于我们养料花草,因为阴阳平衡才是健康之花盛开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