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五行属是什么?
“五德”说是战国时形成的,秦代被确立为官方学说之一,汉代得到发展。它以阴阳五行说为基础,将帝王的行为与五行相配,规定木德仁慈、金德肃杀等等,还规定每个朝代的开创者都具备某个德性,并且世代传承,这就是所谓的“五德终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认为历史是按某种规律循环的。 五行相生相克,其实蕴含了相当完备的自然与社会结构。
水主智,而火主礼,所以君主要具有智慧并遵循礼仪;土主信,而金主义,所以臣下要守信用并崇尚正义;木主仁,而火主礼,所以社会基层民众就必须讲仁爱且恪守礼仪。这样上下有序,内外有别,等级分明。 这种模式显然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制国家的统治,因此一直深受政权和皇权重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第一次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为了让自己与上古圣王相比肩,他自称“朕”,并以水德自居(水德者,北方黑帝辰星也);汉武帝则认为自己属火,应该是南岳衡山的帝者。当然这些帝者还要顺应自然与社会规律,不能违背。
东汉末年,儒学大师王充著《论衡·书虚》篇云:“武帝之时,外家戚氏盛于两宫之间,内家王氏贵盛,上之,太皇太后称尊号,太后称永寿皇后,生二帝,在位二十三年……此人(指武帝)得天地之中,承至真之气,内塞五志,外绝三淫,行虽无德,位颇至尊,称称元加六,数得五终。”这里明确说了汉武帝得天地中的阳气,具备至真的品性,符合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