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走向何方?
1.GDP增速下滑是必然,改革已是深水区 2014年GDP增长7.5%,2015年增长6.9%。预计2016年GDP增长在6.8%左右;2017-2018年是GDP减速换挡期,增速将降至6.4%甚至以下。中国GDP从高速增长向中速转变,意味着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一步,改革的难度和复杂度都在上升一个等级。 从宏观面看,目前我国的产能严重过剩、库存高企,需要加大去产能、去库存的力度;从中观层面看,我国金融、房地产、财政、汇率等系统风险很大,需要推进金融改革和结构调整;微观层面看,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利润空间收窄,需要深化企业改革,同时完善市场体系,降低要素获取行政性垄断导致的溢价。
总之,经济增速下台阶,倒逼改革深化,这是大势所趋,任何试图以激进的方式刺激经济的举措都是徒劳的。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才能走出一条新的经济发展道路。
2. 货币供给宽松难,稳杠杆是主基调 2013年以来M2的增速一直高于GDP的增速,2013年M2增幅达到12%,2014年和2015年也在10%以上。然而GDP的增速却从当年的9.5%下降到2015年的6.9%。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在边际效用递减,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实体经济增长质量有待提升。
2016年要遏制住债务风险,避免重蹈日本覆辙,宏观加杠杆的空间已经很小了。虽然市场流动性仍然偏紧,但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控的空间都很大。我们要避免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扩产能或刺激需求,而是要在精准指向上实施定向降准,帮助小微企业发展;通过减税来减轻企业负担,激活民间投资意愿和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里的逆周期调节工具——PSL(抵押补充贷款)开始扩容,并首次用于土地储备项目。这暗示着央行可能通过信用扩张的方式投放货币,对实体经济进行降息激励。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资金不断注入,通胀压力也会水涨船高,因此央行进一步放松货币条件的空间未必会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宽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