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是属五行哪行?
“五行”,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哲学范畴。以五行的性质、形态来比喻万物及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所以,五行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事物及其属性。如金木水火土也不是五种真实存在的事物(单质)。 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可以表示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顺序则是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有着巨大的哲学含量和理论深度。它涉及到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对生命起源与人类社会结构的解释等。因为中国古代没有一种类似于佛教“因果轮回”的说法,所以他们只能用这种生克的循环往复方式来解释世界万物的起因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五行相生之中有“土生金”,这意味着土地里生长出的石头,也是土,同时也是金之源。而五行相克中则有“金克木”,指的是金属制造的斧子能够砍断树木(木材属于木),同时也否定了“土生金”之说——木在中间变成了金的来源。 中国古人用五行相生相克来阐述一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并试图去寻找这个世界的本源。这是一种极为先进的理论体系,而这种思想也直接影响了中医的理论建构。
以五行来分析五色,古人的说法不尽相同。《尚书·禹贡》只谈到五色中的青、黄、赤、黑:“海、岱惟青州……其谷渔盐……海、岱及淮惟徐州……其谷菽麦……荆及衡阳惟荆州……其谷秬秠……淮海惟扬州……其谷惟蔬……荆、河惟豫州……厥贡包匦菁茅,厥篚玄……沿于江、海,达于淮、泗……沿于河、海,逾于淮、泗……淮、汉惟荆州……厥贡惟漆、厥篚织贝……荆、梁、雍、蜀,亦服也。”
《尚书·洪范》:“其在青,青,汝齐侯……其在黄,黄,汝宋州……其在赤,赤,汝小邾……其在白,白,汝齐侯……其在黑,黑,汝徐州。”
五行配五色,形成于战国时期。《国语·郑语》:“火、龙、黼、黻以昭其文章。”《左传·哀公九年》:“(孔子)见宋元常之旗帜,曰:‘美哉,其似有报之,抑其有说之,吾见其受而荣也。’”此说一说为五色,一说为六色。至《管子·水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水者,天一之化也……水生者,白、黑、赤、黄、青五色。”
这是说五行之色出于水地。《管子·四时》:“春,青气也;夏,赤气也;秋,白气也;冬,黑气也。其央,黄气也。”这是以五气配五色,五行配五方。《管子·幼官》:“凡为大武,必有参圭,周制以五色作五行之号,号曰:东方青旗号曰龙,南方赤旗号曰蛇,中央黄旗号曰虎,西方白旗号曰鸟,北方黑旗号曰玄。五旗者,所以为大武也。”这是以五色和五行配五方之旗。《考工记·画缋之事》:“画缋之事,杂五色……五彩:黑、青、赤、白、黄也。五色:青、赤、白、黑、黄也。五采:五色备也。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文。”郑玄注:“言五采,以别于五正色,五色备为五彩。”
这段文字,不仅明确地提出了五色之名,而且提出了五色与五方、四时,以及五色与五正色、巧文的区别,可以说是战国时关于五色说的集注。在《礼记·月令》中还有“中央土,其色黄,其臭香,其音宫,其日戊、己”、“其色青”、“其色赤”、“其色白”、“其色黑”等等。
秦汉以后,五色成为恒章,与五行、五方、四季相配,成为色彩方面有恒定象征意义和使用价值的色彩。其五色以五方配色为一般通例,即青、东、春;赤,南、夏;白,西、秋;黑,北、冬;黄,中,季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