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五行属什么意思?
“五音”概念的形成与乐器的发明密切相关,并随着乐器的演变而发展。五声音阶是古人对乐音进行编配时形成的一个自然数系,它是一个数学公式,其中只有各音之间的相对频率关系,没有固定音高,因此它的排列组合能产生极大的灵活性(可产生所有大小调以及中古调式)。这种编配方法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主要声部配置方式之一。在西洋乐器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五声音阶主要指弹拔类乐器的音阶,这类乐器特点是不存在定调的概念;进入西洋乐阶段后,我们谈到五声音阶主要指简谱中的“12356”或“46712”等不固定调式的音阶模式。
“宫商角徵羽”作为五音的名称则来自《礼记·曲礼上》篇——“作乐,必御正冕,持璋珪而下。八佾舞于庭,所以教诗书礼乐,正声也。”其中的“宫商角徵羽”分别对应现在的“do re mi fa sol la”五个音。这种命名方式延续下来,直至今天。然而这种命名方式有一个先天的缺陷——在调性音乐体系中无法体现调号的功能。
在西方传统调式中,每个调式都有对应的调性功能。例如:大调乐观活泼,它的第一级音比主音高一个音阶,以此推类,它的第八级音是该调式的主音,如此构成了大调的调性特征。而小调则反之,它的第一级音比主音低一个音阶,第七级音是该调式的主音,于是形成了小调的调性特征。这样的划分方法使乐曲的调性变化有了明确而固定的指向,给调性音乐带来了诸多便利(如转调、离调等的实现)。
而在“宫商角徵羽”的称呼下,不论乐曲如何编排,其调性的变化都只能在一个狭窄的区间内进行。这样看似固定的变化其实给演奏带来很大的便利。因为只要知道乐曲是某个调性里的东西,任何音域里具备该调式音阶的乐器都能胜任。但这样的安排对于旋律、乐曲的和声织体以及配器都是有要求的。否则很容易出现类似今日和声学里所说的“不自然和弦”——为了保持调性的稳定而不得不使用某些不和谐的音响材料来构建和声。
因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五音”这个名词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它的形成与中原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反映在音乐上就是今天的五音戏、五音锣以及各种五声音阶的乐器及传唱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