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宝宝怎么取名?
姓甚名谁,名字的书写格式与姓氏一致;复姓连名,姓字在前,名字在后。这是我国姓名最简洁的书写格式。 此外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姓氏在中间,名的开头要加“姓”字;一种是一个名字两个字号,第一个是名字,后面的是字号。这两种情况在古代都不少见,现代已不多见了。
古代也有以字行世的,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放翁,号放翁、剑南诗奴,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号荫甫、曲园,近代文学家林语堂,号怡卿,等等。 以谥号为名,这在古代也很常见。古人很看重死后得到的这个名号,如文天祥,谥忠烈公;袁崇焕,谥昭忠;史可法,谥忠靖;王守仁,谥文成;于谦,谥忠肃……这些人的名字都和他们的谥号一样广为人知。 在封建时期,一般只有功勋卓越或德行非凡的人才能得到谥号,这种称呼方式也带有一定的尊称和赞誉意味。不过到了近代之后,这种制度逐渐消亡,以谥为名的情况也就不再出现了。 当然,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名称样式之外,还有极少数人会有更特别的名字——就是由多个名字组成的“字串”,这种结构的名字读起来颇为有趣。
比如明代学者朱用纯(字伯淳)取名为“元善”;清代文学家李渔(字笠鸿、号笠翁);现代作家张恨水(原名心远),等等。 最后需要说明一点,在我国古代,人们往往以别号行世,而不以本名示人,所以别号就相当于是今天的“大号”——这个名字通常比较风趣、幽默,且富有诗意,颇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宋代词人苏轼,号东坡居士;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号海若、若士;清末民初文学家、书法家吴昌硕,号苍石、缶道人;当代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号选堂……这些人都有不同的别号,这些别号也随着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为人们所熟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