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定价是什么意思?
贷款定价是指商业银行对每一笔贷款根据市场情况,考虑借贷双方的资信状况、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等因素进行单独定价的过程。其本质是依据风险与收益均衡的原则确定利率。 影响贷款利率的关键因素有:资金成本、融资风险以及监管要求等。在计算贷款实际利率时,以上三种因素各占三分之一的比例。其中资金成本和融资风险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业务类型,对于按揭贷款等单笔金额较大的贷款来说,融资风险的影响更大一些;而对于信用卡透支利息、汽车消费贷款等单笔金额较小、客户群体较为一致的贷款而言,资金成本的影响则更为重要。 在国内目前利率市场化尚未完全推进的情况下,银行面临的市场约束主要来自于监管指标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由于这两项指标最终都会反映到存贷利差上来,因此严格遵循监管要求也是确保利率合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需要提到的是,虽然市场上普遍将贷款利率称为“利率”,但事实上,我国现阶段的利率体系由基准利率、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组成,三者之间存在明确区别。其中基准利率是央行公布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又称LPR(Loan Prime Rate),而存款利率则是央行规定的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限,两者均非贷款利率,只是作为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参考基准。
2019年8月17日,央行宣布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今后房贷利率将由LPR构成。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影响房贷利率走势的关键因素不再是政策利率(MLF),而是LPR。从理论上讲,LPR应该是由市场交易形成的利率,但是考虑到我国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业为主体,贷款市场并不完全成熟,因此LPR最终是以央行的招标定价为核心形成的。 当然,在贷款利率基础上适当加点,是市场化的表现。加点数值的大小代表了银行贷款经营的成本和风险,同时,也会体现信贷政策的导向,比如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加点的调整,可能会反映央行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