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五行属于什么关系?
这个“属水”的提法是不正确的,应该称为“水能载动”。 首先,药物的“归经”理论是古代医学家通过长期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最初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化学和药理学知识作为基础,因此被很多人称作中医的“经络系统”;
其次,五行的确可以解释为“五种物质”或“五种元素”,如金生水,因为金是有色的(西方哲学认为世界是由四种元素——土、水、风、火组成的),而金属器皿盛水的时候,颜色总是从里面向外扩散渐淡,所以有“土生金,金生水”的说法;但这里指的是金在人体外的表现,即“金属性”的物质在人体外的变化规律,而非指人体的内在构成。
最后,五脏和五行的关系其实很好理解,中医讲究的是“五脏化气”“五脏应时”,也就是说,人体就像一个五脏构成的有机整体,每个季节都有对应的脏腑发挥作用,以应季节转换之气,而其他四时无用的脏腑之气就会慢慢消减直至消失(这似乎解释了为什么西医看起来非常完善的器官系统,中医总是强调五脏的功能,而不是各器官功能的总和)。
由此可知,所谓“水生木”“木克土”……其实讲的是外物影响下的人体内部变化过程,这种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在临床上是十分复杂的,并非简单的“相乘相加”“此消彼长”;而且用药如用兵,是有“敌我区分”的,不是胡乱拼凑。
中药的性能,是通过药物作用于人体,使之产生的变化与效应中表现出来的。所谓变化,即是指由于用药物治疗,使病变机体发生新的质和量的运动。所谓效应,即反映病变机体对药物作用的表现。药物性能就是从变化的外在形式和效应的本质这两个方面归纳总结出来的。归纳其外在形式和本质的表现,主要是根据药物治病所体现的“寒、热、温、凉和酸、苦、甘、辛、咸等属性,总称为药性。而药性又是通过药物的作用来体现的,所以药物的作用是确定药性之根据。例如:黄连对热病、烦躁、泻痢的病人,服用后,这些症状得以缓解或消失,这就是黄连的作用。把多次临床实践表明均有这种治疗效果的事实总结概括出来,就得出这味药“能清热泻火燥湿”功效。再把黄连能治疗的疾病、症状和体征归纳起来分析,属于热象、火象、湿象,这与祖国医学的病因病机学说是完全一致的。由于热象、火象、湿象是“阳邪”,具有“热”的性质,能用“寒凉”的药物来治疗,所以归纳概括黄连的药性为“苦寒”。
又如:脾虚所表现的肢体浮肿,大便溏泄,饮食减少,周身乏力,腹胀,苔白等症,用白术煎服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失,这正是白术的作用。多次的临床实践也有上述效果,于是得出白术能健脾利水的功效。由于脾虚所见的上述症状,与湿邪阻滞脾胃的表现相似,中医认为“以虚当实”可以攻之。在脾虚不甚,而湿邪困脾表现突出的时候,可以采用此法治疗。白术本身又是“苦燥”之品,具有较强的“祛湿”功效,“以湿象为主”,所以把白术的药性定为“甘苦温”。由此看来,确定药性必须根据大量临床实践的总结。
既然药性是“阴、阳、寒、热、虚、实”等外在形式和本质的症状、体征的反映,而这些又是根据中医五行学说命名的,“因物比类,因物定性”,所以把“寒、热、温、凉”四种药性称为“四气”或“四性”。“四气”或“四性”是属于阴阳范畴的。“寒、凉”为阴,“温、热”为阳,“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称为“五味”,这分别与中医脏腑的名称相符,五行学说是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中心的,所以五味与五行相配而归类五脏。药性学说,是中医五行学说在中药学中的组成部分,是中药理论的组成部分,是根据脏腑经络学说等有关中医基础理论命名的。由于脏腑经络学说是以中医学中的疾病命名的,疾病是“阴阳失衡”和“脏腑不和”等本质和外在形式的具体反映,也是“五行”中两个以上脏腑发生“相生、相克”的程度失去“平衡”的结果,所以中药的性能也与中医学的“病因病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