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浅导有什么作用?

舒建蓉舒建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浅导”这个术语是我创造的,用来描述使用非侵入性技术对表皮下结构进行定位的过程和原理。通过在皮肤上涂药物使皮肤出现颜色变化来监测皮肤损伤的情况,是古老的诊断方法,也是至今仍在使用的诊断方法之一。这种检测的方法学基础是通过皮肤颜色改变与组织病理变化之间存在的相关性来实现的。由于不同种族人群的皮肤颜色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应用这种方法时,还需考虑个体间的颜色变异情况并加以分析。

20世纪初,人们发现紫外线照射能够引起皮肤染色,并且这种染色与光毒性反应的严重程度相关[1-3]。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紫外线照射后发生的皮肤着色过程包括4个连续的阶段(图1):(1)激发阶段,此时皮肤中的黑素细胞没有被完全激活;(2)有丝分裂阶段,在此阶段中,黑素细胞开始产生黑色素小体,并且进入黑色素细胞内;(3)成熟阶段,此时黑色素小体已成熟,可以释放黑色素至间质;(4)脱色阶段,脱色阶段又被称为褪色阶段或再生阶段,此阶段中,黑色素被清除,颜色逐渐变淡。 利用这一原理,医生可通过涂抹特定药物暂时性阻断某一阶段的进程而观察其后果,以此推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方向以及可能存在的病因,为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和支持。当然,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药物的浓度、剂量、接触时间、患者年龄和种族等。还需要注意不同的部位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例如甲床部位角质层较为厚实,药物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挥作用。

除了用于诊断外,浅导技术还可以应用于药物测试,即在不破坏皮肤的前提下监测药物的吸收情况。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很多药物都可以经皮肤吸收,但吸收的程度因药物种类和剂型而异。例如,水溶性药物经皮吸收较好,脂溶性的则较差。溶液、膏状制剂比乳剂易于吸收,滴眼液、搽剂及浸浴剂的吸收则相对较差。为了获得较好的实验结果,所测药物的理化性质应与所用药剂类型相匹配。受试者的皮肤状态也会影响到测试结果,因此在做药物测试前应保持皮肤的完整性和清洁度。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